
楊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型翼龍,如巨大的無齒翼龍(如圖所示),很可能實行親代照料。小型翼龍生來就有發育良好的翅膀,孵化後很快就可以飛行,與此不同,大型翼龍生來就有小型武器,這不會促進主動動力飛行,父母的照顧對於幼龍的生存和使它們長到巨大的體型至關重要。致謝:詹姆斯·羅賓斯
(神秘的地球uux.cn)據布裏斯托爾大學:科學家發現,小型翼龍生來就有相對強壯的大翅膀,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迅速離開巢穴,而笨重的小型大型翼龍需要父母的保護才能免受捕食者的傷害。
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中國(南京大學和雲南大學)和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罕見的化石,表明在飛行爬行動物中,增加養育和增加體型之間存在進化權衡。
他們的發現發表在7月19日的《皇家學會學報B》上,題為“異速翅膀生長將父母的照顧與翼龍巨型化聯係起來”,揭示了較小的侏羅紀翼龍嬰兒在孵化出卵時就已經有了足夠大和堅韌的翅膀,可能在出生後一兩天內就開始搖晃飛行。
然而,到了白堊紀,翼龍要大得多,翼展達到5米是標準。一些後來的翼龍甚至長到了10-15米,相當於一架小型滑翔機的大小,比任何已知的鳥類都要大得多。
所有翼龍的幼仔,無論大小,都很小,受限於蛋的大小。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通過生育不會飛的嬰兒來投資兒童保育被抵消了,因為這讓他們成長為天空中的巨人。

顯示大型和小型翼龍不同生長模式的信息圖。小型翼龍的翅膀顯示出骨骼相對於身體的其他部分生長緩慢,這表明它們在孵化後不久就已經是很好的飛行員了。然而,體型較大的翼龍物種生來就有小手臂。盡管它們的翼骨在孵化後相對於身體的其他部分快速生長,但這些物種的後代不能有效地飛行,因此高投入的父母照顧對生存至關重要。鳴謝:楊等
“這是一個困難的項目,”主要作者,科克大學的楊子曉博士說。“我們必須找到翼龍的例子,在這些例子中,我們至少有一隻幼龍或非常年輕的標本以及成年龍,這樣我們才能研究它們的相對增長率。在大多數情況下,精致的骨骼是相當不完整的。翼龍寶寶真的很少見。”
“幸運的是,我們能夠使用來自歐洲侏羅紀和北美白堊紀的一些經典標本,以及來自中國的新發現,”南京大學教授蔣寶玉說。“通過測量頭骨、脊椎、翅膀和後腿,我們獲得了評估身體不同部位相對生長差異的數據。”
布裏斯托爾地球科學學院的邁克爾·本頓教授說:“這項研究完全是關於異速生長的。
“我們熟悉人類嬰兒、小狗和小貓的異速生長——他們的頭、眼睛和膝蓋都很大,身體的其他部分生長更快,達到成人的比例。許多動物也是如此,包括恐龍和翼龍。這些嬰兒也有可愛的臉,短鼻子,大眼睛,總體來說頭很大。”
雲南大學的合作者徐星教授補充說:“鳥類大小的侏羅紀翼龍生來就有相對較大的翅膀,更重要的是,有強壯的胳膊和腿,這表明嬰兒從出生就能飛。”“當他們從嬰兒成長為成人時,他們的手臂和腿顯示出負的異速生長,這意味著他們開始變大,然後比身體的其他部分生長得更慢。”
科克大學學院的瑪麗亞·麥克納馬拉教授解釋說:“但是對於白堊紀的巨人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它們也是從小嬰兒開始的,但關鍵的四肢骨骼在生長過程中顯示出正的異速生長,這表明了一種非常不同的發育模式。”
倫敦瑪麗女王學院的大衛·霍恩博士說:“這意味著翼龍巨人犧牲了低投入的兒童保育,以滿足最終成年後長得巨大的需求。”“對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來說,最少的育兒時間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可以節省它們的能量。但是要長得巨大,較大的翼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它需要長得多的時間才能變成一隻成年龍,並且需要保護它們的後代免受意外傷害。
“所有翼龍的幼崽,無論大小,都很小,因為雞蛋大小的限製。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通過生育不會飛的嬰兒來投資兒童保育,釋放了對變得真正巨大的限製,從而抵消了這種投資。”
楊子曉博士總結道,“我們今天在鳥類和哺乳動物身上看到了同樣的情況。有些鳥很小就能飛,當然,有些哺乳動物,如牛和羚羊,出生時就已經站立了。但是這種行為對嬰兒來說是危險的,因為他們通常很笨拙,容易成為掠食者的目標;這對母親來說也很昂貴,因為嬰兒在出生時必須有高度發達的翅膀或腿。所以,我們在滅絕的翼龍身上看到了同樣的現象。它們被限製在最大體型,直到侏羅紀末期,此時它們的父母照顧行為發生了變化,然後它們可以達到巨大的體型。”